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

創新時代會跳舞的大象

管理新語:創新時代會跳舞的大象
許士軍/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

近年來,在報章雜誌或會議論壇中,最常聽到有關如何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一個主張,就是要擴大企業規模,譬如金控公司的成立,以及所謂的金融改革,其主要理由,就是擴大金融機構以及銀行的規模,做為進入國際市場的必要條件。又如在電子產業中,不管是面板或是半導體產業等,也以力爭世界上「一哥」的地位為目標,以為規模大了,自然可創造優勢和利潤,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鴻海企業成為當前人們心目中英雄的道理。

誠然,規模經濟可以帶給企業眾多優勢,表現在成本、研發、品牌、人才和談判能力多方面,但是問題在於,規模也會帶來不經濟的因素,例如反應遲鈍、缺乏彈性和活力,增加種種非生產性之活動與負擔等方面。在當前競爭劇烈與生產過剩的狀況下,這些不利因素才是造成企業致命的殺手。

真正說來,大規模所帶來的不利因素,並不是規模本身,而是其組織型態。具體言之,在傳統組織中,配合以紀律嚴明和努力不懈的精神,有其成本與效率上的優勢,但是進入創新時代,企業要創造價值卻要如日本學者田廣志在《企業革命》一書中所歸納,需要三種適應環境的能力,此即「敏銳感受環境改變」、「迅速決策」和「靈活改變組織」的能力,這是傳統組織所做不到的。

學者探究其根源,認為在於「細密分工」這一「科學管理」觀念上。譬如在上一世紀九○年代時,即由哈默(Michael Hammer)與錢辟(James Champy)二人合著的《改造企業》(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)書中明確指出:「所謂改造企業就是…徹底忘掉分工那回事」、「我們現今已進入後工業時代,企業若要恢復活力,就必須棄分工的舊包袱,將硬生生拆散的組織結構…按照自然跨部門的作業流程,重新組裝回去!」而當時最佳的成功事例,就是IBM的改造---將這隻笨重的大象教會跳舞!

所謂「會跳舞的大象」這句話,就是出自2003年IBM前執行長葛斯納(Lou Gerstner)所著《誰說大象不會跳舞!》這本書,他以IBM這一世界聞名的大型企業為例,說明了他怎樣改造這一個瀕臨崩潰的「大象」的做法。實際上,他所帶給人們的,就是對於大規模企業的一個嶄新觀念。

IBM在葛斯納的領導下,這頭會跳舞的大象是:「規模龐大,但行動敏捷」、「富於創業精神,但自律甚嚴」、「既要分權,又能整合」、「科技與市場並重」,表面上看來,以上所說的各種狀況似乎都是自相衝突的,如果借用當代一位管理大師韓第(Charles Handy)一本噲炙人口的書名《大象與跳蚤》為喻,既是大象又是跳蚤,這是怎樣做到的?

依韓第的說法是,「所謂大公司,要變成像一把大傘,傘下有各自獨立自主的創業團隊,彼此基於自願基礎---而非聽命和接受指揮---交互往來和支持,信任取代權威和監督」。事實上這已非神話,譬如威爾許(Jack Welch)就自認為,他在奇異所做的,就是「想盡辦法,要在龐大的企業體系中納入小公司的精神和速度」、「把奇異公司塑造成由小企業所組織的團隊,以便能掌握大公司的優點,又能享有小公司的敏捷」。

又如歐洲一家跨國企業阿波比(ABB)也是在這種模式下,達成了員工超過二十萬人和每年超過三百億美元的營業規模,並沒有因規模龐大而喪失其競爭力。這些既有事例,應該是國人追求規模經濟的同時,值得加以思考的努力方向。

引用自:總裁學苑網站 電子報內容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