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

洞悉人的未來性,是最高領導人該具備的能力

不能搞錯攸關性命的「人」與「道路」的抉擇,
有前瞻預知能力,才是身為領導者的必備條件

常聽人說「最高領導人必須具備戰略意識」,然而戰略意識的說法未免太過籠統,範圍太廣。前面所提到的展現未來願景,不但是構想力的一種,又能洞悉未來性,換言之,應該可說是預知力、前瞻力的一種吧。接下來我們將探討什麼是所謂的預知力、前瞻力。

是否擁有預知將來的能力,在前途未卜的時代是很重要的。尤其戰國時代最是前途一片混沌的時代。戰國時代全日本約有一百五十家的戰國大名,但因混戰或合縱連橫政策的交相運用,許多大名被淘汰。基於弱肉強食的理論,只有實力強大的戰國大名家才能存活,繼續成為統一的霸者彼此交鋒征戰。那些碩果僅存的戰國大名的共通點,就是擁有「先見之明」。

一如前面所提到的松平元康和毛利元就,在家族存亡之際,選擇依附誰、和誰結盟的決斷,就等於是決定這個家族和家臣的未來。因此首先將介紹具備預知力和前瞻力、建立史稱「加賀百萬石」之加賀藩前田家基礎的前田利家所做出的兩大決斷。

前田利家外號「槍之又左」,在織田信長家臣中以武功聞名。

然而在永祿二年(一五五九),利家二十二歲的時候,卻因為殺了信長友人十阿彌而遭到流放。原因出於十阿彌偷了利家的簪子。當時戰國大名家為了防止爭吵發生,有項「喧嘩兩成敗(譯註:發生爭吵、鬥毆時,不論立場對錯,衝突雙方都必須接受懲罰)」的不成文規定。實際上這項喧嘩兩成敗甚至還被視為分國法(譯註:各戰國大名統治領國所制定的法律規範),也就是戰國家法。

發生這種竊盜案時,正式手續應該是被竊的一方對竊盜者提出告訴,由信長加以裁斷。可是一時氣得失去理智的利家卻直接動手殺了十阿彌,難怪信長會震怒,他被判處流放也是理所當然。

被配處流放,意味著得謹言慎行,毫無表現是無法官復原職的。幸好隔年永祿三年(一五六○)五月十九日發生一場大戰事,就是桶狹間之戰。

於是利家主動參與桶狹間之戰,企圖建立戰功以免除判處流放的罪名。他果然也立下些許汗馬功勞,不料信長的憤怒難消,始終沒有讓他官復原職。

在這種情形下,大部分的人會放棄信長,改向其他大名尋求出仕的機會。也許讀者們會很意外,但戰國時代的主從關係比起後來的江戶時代的確要寬鬆許多。

例如,一旦覺得獲得的待遇不及自己的能力時,可以出走尋求願意為自己的能力付出高價的新君主;或是覺得不被主君重視,也有許多人輾轉流浪,另覓能夠充分活用自己能力的新君主。

因此只要覺得不再受信長重視,可以不必始終追隨著信長,可以轉向其他的織田家求官;甚至也可以離開尾張,另仕其他戰國大名。這就是戰國時代主從關係的現實情況。

假如利家不是看準了信長的未來性,這時候的他早就另尋名主了。然而在信長身邊做過事的利家知道,信長有異於常人的才幹,因此下定決心等候信長赦免。此乃利家第一個面臨存活關頭的決斷場面。

意外的是,他的機會來得很早。永祿四年(一五六一)五月,信長在美濃森部(歧阜縣安八郡安八町森部)與齋藤義龍交戰時,依然是主動進軍的利家立下戰功,終於能夠回到信長的身邊仕官。

如果說正因為利家能夠識見人的將來性,也有強烈意願願意為對方賣命,才能有日後的利家,這句話其實說得一點也不誇張!

引用自:遠流出版公司 電子報內容

沒有留言: